2005年6月29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三版:调查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报道本报独家披露
63年前那场海上大营救
——“里斯本丸”沉船事件揭秘
本报记者 陈卓/文 洪晓明/摄

  新闻事件
    今年6月16日至20日,应香港二次世界大战退役军人会的邀请,舟山市“里斯本丸”沉船事件历史研究会5名老渔民访问了香港。当年,他们都参与了救助“里斯本丸”号上遇难英国人员的行动。
    抵港当晚,老渔民们就受到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的接见,受到香港有关方面的宴请。在接下来的几天里,他们受邀参观了位于深水的战俘营遗址:当年英俘被带上“里斯本丸”的地方、位于西湾的英军二战牺牲军人墓地和海防博物馆等。
    17日下午,香港有关方面专门组织了一次新闻发布会,20多家新闻媒体前来采访。其间,5位老渔民受到了很高的礼遇,陈荣华介绍了当年救助英国遇难人员的情况。
    “这次去香港,惟一遗憾的是,我们没能见到那些曾被救起的英军遇难人员或他们的后代。”舟山市社科联副主席、“里斯本丸”沉船事件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田庆华说。
    据悉,近年来,舟山市委、市人大、市政府、市政协和有关单位、个人为“里斯本丸”沉船事件这段历史的研究付出了辛勤努力。今年4月4日,舟山市“里斯本丸”沉船事件历史研究会正式成立。这个群众性学术研究团体的重要任务之一是,征集、挖掘、整理、研究、考证“里斯本丸”沉船事件背景、经过、原因及舟山渔民救助情况的史实资料,揭开“里斯本丸”沉船事件留下的疑点和悬念,弘扬舟山渔民不顾个人安危、冒死救助英国遇难人员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。
    (陈卓)
    
    事情得追溯到1942年9月25日,日军占领香港已经9个月了。
    几个月来,在香港的英俘们状况很差——集中营里挤满了人,食物不足,又缺乏医疗条件,白喉病开始蔓延。日军着手将英俘分批转送到日本继续关押。
    这天,有1816名英俘被集合在香港深水营地的阅兵场。日军军官通过翻译说:“你们将被带离香港,去一个你们将被好好照顾和善待的美丽国家。我将率领队伍照顾你们的健康,记住我的脸。”
    英俘们怀着复杂的心情,经过简单的身体检查后,被带上了“里斯本丸”号。9月27日拂晓,“里斯本丸”启航,谁也没想到,这竟是一次死亡之旅——第五天早晨,“里斯本丸”被美国潜艇“鲈鱼”号击中,日军非但不加施救,反而封闭舱门、射杀自救的英俘。生死关头,是中国渔民驾小舟、陋船冒死营救,将数百名英俘接到渔村救助。
    
    “鲈鱼”为什么攻击“里斯本丸”?
    “鲈鱼”号潜艇隶属于美国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第81分队,遭遇“里斯本丸”时,它正在执行第二次海上巡逻任务。通常,即使是交战状况下,潜艇也不会攻击运送英俘的船只,“里斯本丸”怎会遭受攻击呢?
    1942年9月30日晚,明月当空,“鲈鱼”潜伏在上海南部海域侦察。10月1日凌晨4点左右,“鲈鱼”发现了“里斯本丸”和9艘小舢板,而且很快判明是敌国船只。
    “里斯本丸”是一艘7152吨级的货轮,但经过了改装,还安装了一些军事设备。按惯例,运载英俘的“里斯本丸”应悬挂相关旗帜或明显标志,以提醒交战的敌方不要伤害它。但遗憾的是,“里斯本丸”没有任何这方面的标志,也因此成了“鲈鱼”的攻击目标。
    第二天早上7点多,天亮了,“鲈鱼”发起了攻击。连续3枚近距离发射的鱼雷都没有命中目标后,“鲈鱼”发射了第4枚鱼雷。2分多钟后,“里斯本丸”上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,船体水下的燃料舱被击中。
    直到这时,“里斯本丸”才挂出一面类似不要伤害它的旗帜。但随后它却向潜艇开枪发炮射击。于是,“鲈鱼”射出第5、第6枚鱼雷。
    “里斯本丸”出事后,日本军舰和飞机相继赶到事发地点增援,“鲈鱼”被迫驶离该海域。
    
    遇袭后,“里斯本丸”上发生了什么?
    “里斯本丸”遇袭之际,英俘们正在船舱里等待早晨的点名。船上日军一面还击“鲈鱼”,一面守住每个货舱的出口,严防英俘们出来。
    “里斯本丸”与“鲈鱼”对峙期间,也是舱内英俘们饱受煎熬之时。病员们一再要求到甲板上呼吸新鲜空气(离开香港的第二天,船上就出现了疾病的蔓延),都遭到了拒绝。接下来,他们的饮食与照明电供应也被停止了,船舱里异常闷热,大家只能靠相互依偎来保持体力和意识。
    遇袭当天17时许,船上778名日本军人奉命转移到了前来救援的驱逐舰上。日军指挥官们决定只留下押送俘虏的卫队(25人)和船员(77人),其他日军全部转移。
    日军开始封闭所有舱口,英俘中的军官向日军提出抗议,要求每个舱都拿掉一块板,却遭到拒绝。船长也曾因同情英俘而和日军押运官争吵起来,但终究未能改变英俘们的命运。当晚21点左右,船上所有舱口都被紧紧地压上了订条,蒙上了防水布,并用绳索捆绑住。
    
    舟山渔民救起了多少英俘?
    “里斯本丸”出事的地点,位于我省定海县东极乡青浜岛东北海域。当时,虽然定海县本岛及周围一些重要岛屿已经沦陷,但远海外岛仍为地方抗日武装所控制,这为营救英俘提供了便利。
    10月2日拂晓,距“里斯本丸”遇袭已经24小时,船体明显左右摇晃。日军开始转移最后留置在船上的卫兵和船员,彻底放弃了该船。
    上午9时许,“里斯本丸”迅速下沉,最先集体遇难的是3号舱的英俘们。其他英俘不顾一切地冲上甲板,纷纷跳海逃生。周围大小船只上的日军非但不出手援救,反而用枪扫射落水者,甚至把好不容易爬上日船垂挂绳索的英俘踢下海去。
    临近中午,“里斯本丸”船头朝上沉入海中,海面上漂浮着许多尸体、布匹和其他物品。大量落水人员和财物顺流涌向青浜和庙子湖两岛。
    岛上渔民发现后倾岛出动,自发驾渔船救人,也有当地的头面人物组织群众参与营救。当时,青浜岛的救援行动由赵筱如等5人发起,他们动员全岛渔户,出动渔船30艘,救助44船次,营救英俘278人(含西福山岛营救的62人)。庙子湖岛的救援则由沈万寿等5人发起,出动渔船16艘,救助21船次,营救起英俘106人。两岛渔民的奋力救助至午夜。
    
    3名英俘是怎样被保护下来的?
    这些被救起的英俘不久又被杀回马枪的日军抓了回去,只有伊文斯、詹姆斯顿、法伦斯3人逃脱此劫,他们是怎么躲过搜捕的呢?
    救上青浜岛的英俘大部分被安排在“天后宫”庙宇内暂住,一部分分散住渔民家里;庙子湖岛上的英俘则全部被接到渔民家中照料。因为语言不通,直到有人出示“香港英国人”5个中文大字,渔民才知道救助的是陷于日军魔爪的盟国英俘。
    大多数英俘被救时仅穿着短裤背心,早已筋疲力尽。渔民们慷慨地拿出全部大米、鱼干、番薯等食物让他们享用;还各自取来衣袄,让英俘们穿上。中国渔民朴实、热情、友好的举动,让被救英俘深受感动。
    但英俘们的危险远没有解除。10月3日早晨,5艘日军舰艇开抵东极海域,其中3艘到青浜岛,2艘到庙子湖岛。青浜岛上的人连忙把伊文斯等3名“看似头头”的英俘送到青浜山后的小湾洞隐藏起来。
    很快,200余名日军分几路挨家挨户搜查。到下午2点时,除了山洞里的这3人外,其余381名英俘全被日军押走了。此后,日舰频频在两岛附近巡弋,直到8日才离开。
    转移英俘的行动就从10月9日晚开始了。当晚,3名英俘换上渔民服装,藏进一条小舢板里,被安全转移到葫芦岛。稍作休整后,10日晚,3人又被护送至郭巨,后经象山、云和,辗转抵达重庆。
    在整个转移过程中,有一个人不得不提。他叫缪凯运,是当时的定海县国民兵团抗敌自卫第四大队副大队长,早年在上海学习生活,略通英语。闻讯后,他冒险赶赴青浜岛与3名英俘会面,周密布置转移事宜。9日当晚,他派船武装护航,将3人送到自己位于葫芦岛的岳父家,后又带人将他们护送到郭巨,交给了定海县抗敌自卫第四大队大队长。
    最后,3名英俘由英政府驻华使馆接回。他们居留重庆期间,曾以亲身经历在广播电台揭露日军暴行,引发国内外强烈公愤。
    
    救助史料缘何“迟到”6年?
    今年4月1日,省档案馆公开了“里斯本丸”沉船事件的相关档案。如此规模的大救助,当时的东极乡为什么一直没有向上报告呢?
    其实,抗战胜利后乡里也曾打算上报,但当地老百姓的回答是那样质朴:“我们不想邀功。”
    1948年4月16日,当时的中国外交部写信要求浙江省核查此事。难能可贵的是,当东极乡乡长沈品生召集当年参与救助的群众开会,务请大家据实报名登记时,众人皆以救助英俘为义务,不图报酬,坚决请辞。结果,乡里面做了很多解释和劝说工作,乡民们才报名登记。但当年发起救助英俘行动的沈万寿还是明确表示:“不接受赠款。”
    1949年2月17日,香港隆重悼念“里斯本丸”惨剧,并赞扬中国渔民的“殊凡功绩”。当时,英方还赠送给舟山渔民“海安号”机动渔船、奖金和由盟军最高统率部颁发的奖状。中国渔民自发营救英俘也演绎成一段历史佳话。
    (感谢舟山市“里斯本丸”沉船事件历史研究会为本文提供详细史料)